为您找到与关于初一生物论文 教育理论的题目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生物是初一新生接触的新学科,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其主动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生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相关措施
1从生物课堂教学出发,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保护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环保部教育的渗透,以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资源。比如教材中的《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生物和生物圈》等。其次,教师要做到有效整合课外环保教育资源。教材中的资源毕竟有限,要想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必须积极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如教学“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内容时,教师可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环境污染的资料,比如乱扔垃圾、一次性筷子、工厂排污等等,然后让同学们去寻找对应的解决措施,以防止可能带来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问题;又如教学“青蛙”内容时,可以让同学们先捕捉一只青蛙,收集资料了解青蛙的基本能力———捕食害虫,然后带领同学们观察青蛙、认识青蛙,最后让同学们将捕到的青蛙放回大自然,以保护野生动物,最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付诸于行动中。
2剖析当前环保现状,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人类一系列的不当行为而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比如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正确认识,长期出现的过渡放牧、乱砍滥伐、工厂污染排放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圈的平衡等。其中,我国的长江黄河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科尔沁草原上,沙漠化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而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洞庭湖则出现了严重的面积锐化现象;此外,在我国,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者半灭绝;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等。当下,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及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更甚者,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新时期,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不断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但在短期内环境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让学生能够真正树立环保意识,不断担负起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心血。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环保践行能力
针对环保问题,人们提出“环境保护,匹夫有责”,这不是一句空话,相反的,它需要每个人将其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不断为环境保护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同学们关注各新闻媒体的环保报道。新闻媒体作为揭露社会恶相的重要手段,针砭时弊的对环境问题进行披露,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有关的环境报道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议,使环保意识培养动态化、日常化。其次,教师要结合生物课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环保方法。比如在教学“水域环境的保护”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用洗脸水洗脚、关闭水龙头时确保拧紧、洗衣水冲厕所、淘米水浇花草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如:不乱仍垃圾、垃圾分类处理等;此外,鼓励同学之间、亲友之间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尤其要抓紧学生假期的空挡。这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培养了学生将意识付诸于行动的能力。
二、结语
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村,人类生存与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意义重大。作为一名生物学科教师,应注重从课堂教学出发,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在生活中不断引导学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激发学生以环保为己任,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很多的老师还是在采取较为陈旧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相对来说,还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转变,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首先,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都是老师占有着主导地位,引导着学生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引导模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很大的自主性,不能够在自己的思维中进行系统性质的学习,仅仅是遵照老师的意愿来进行学习,这样就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其次,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不能够将生物课程中的知识传达给学生。除此之外,现阶段中,初中生物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部分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有些则会乱用教学模式,造成课堂教学秩序错乱,导致初中生在学习上难度加大。诸多的弊端都使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过低,因此就需要尽早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改进。
2.如何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案的改进
2.1科学实验自主性培养
在上述陈列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中,缺乏很大的自主性。这样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案的改进,首先就要求进行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而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来讲,自主性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科学实验自主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都是教育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都是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开展实验形式的教授。因此,基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实验,倡导学生在课堂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安全性的生物实验,比如一些动物的解剖,以此来了解动物的生理结构,再者还能够进行一些观察实验,对各类型小动物进行亲身观察,查看其身体部位的形状,并且在保护措施下进行触摸感受。在初中生实验自主性的培养下,才能够加大学生对初中生物的兴趣,在试验中进行高质量的学习。
2.2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多媒体下生活,更加具备有趣味性和现代化。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知识较为无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没有较大的兴趣。在新课改下,将多媒体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中,使用PPT、Flash等软件。比如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学习中,使用Flash软件,可以很生动地将绿色开花植物从胚胎到种子,再到幼苗的生长,直到其开花结果这一整体过程展现出来。初中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植物的生长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形象、生动地将生物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授课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强化记忆,并且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2.3教学中概念图的使用
生物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会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死记硬背,而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够获得暂时性的知识吸收,有极大的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因此,这就需要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使用一些概念图。概念图的合理使用,能够使得晦涩的生物知识点得到具体的说明,并且有利于将相关性质的概念进行一个关联性理解。进而能促进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逻辑性思维的形成。最终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物的学习。初中生物知识除去有些难以理解外,生物知识还比较散乱,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一样,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概念图的使用,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整合,最大程度地将知识点概括起来。初中生在这样的总结下,才能够认识到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高效学习。
3.改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意义
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够良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以上陈述的诸多弊端,也可以较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另外,改进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增加学生对初中生物的极大兴趣,基于较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初中生物课堂的趣味性,最终促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物的学习。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4.总结
科教兴国,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因此就要求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课堂上较大程度的增加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且将生物知识的学习投入到生活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诸多改进措施的开展,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由于中考不考初一思想政治,所以,很多学校和政治教师往往忽视它的教学,认为只是走走过场而且。实际上,搞好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乃至教育他们怎样做人都很重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政治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政治课是一门必修课,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背景下,初中政治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创建一个愉悦、生动的课堂是当前每一名初中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给初中政治课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调整教学方式,把初中政治课堂搞“活”,让学生在学到政治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政治素养。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对当前政治课教学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然后提出我对初中政治教学的一些观点和反思。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1.教师方面
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还沿用着一人唱“独角戏”的方式,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多政治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不会大胆的创新,恐怕一发不可收拾。初中政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在现实的教学中,还存在这一名教师兼任两个学科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师投入到政治课上的精力被削减,不利于政治教学的开展。同时,由于受到初中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都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的目标。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初中生学习热情下降,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2.学生方面
中学生在政治课堂表现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兴趣不足,远远比不上对数学、语文、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没什么可学的,只要考试的时候提前看看书就行了。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初中生学习政治并不只是为了应试,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为未来生活和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不对,不懂得灵活掌握,只是死记硬背,最终也没能学明白政治。初中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中学生对政治有兴趣、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学好。另外,学生在学习政治时还存在着漫无目的的现象,学习效率不高,不知道学完了政治怎么运用。以上是中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二、对初中政治教学的反思
1.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改变重教材轻实践的现象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偏离教材,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知识拓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政治课。有的初中思想政治知识很生动有趣,但有的也很枯燥乏味,初中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厌烦。政治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重视教材、轻视实践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教育要均衡,即在确保学生掌握了政治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
2.倡导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校园内也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多。无论是教学课件的制作,还是学校内刊的排版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帮助。对于初中政治课来说,更需要引进互联网技术。新时期注重个性创新,政治课当然也需要创新。利用互联网教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在讲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在网上查找资料,分析出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几个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就使得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教师对于学生查找的资料和分析进行评价讲解,有利于中学生下一次更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3.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政治课堂要想高效,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政治新课标中要求政治教学必须常教常新,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学习政治知识不能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政治的技巧,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技巧,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政治的方法大致是: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教材背后的故事;课中注意听讲,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学习总结。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指导层面,要细化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听讲座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学习政治的氛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结合生活实际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政治教师在指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材知识和学生情感之间的关系,在讲课时与日常生活想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的时候,首先要让中学生了解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帮助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和勇于承担。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分享,比如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节目,就是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觉悟和行为却在平凡之中见伟大。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政治教师掌握方法,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现在网络很发达,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教学资源,从网上找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又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引导中学生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关系。这样做不仅理论联系了实际,也增加了政治课堂的教学魅力。同时教学还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阔初中生的思路,引发学生跟教师产生共鸣。
5.开展课外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走出课堂,用精彩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初中生的思想。其实,政治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政治教师要让学生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组织课外活动前,政治教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活动计划,并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完成。政治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参观博物馆,领略历史发展中的先进事迹;可以开展演讲比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口才;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小调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师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努力,从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成绩,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解。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一字不漏地给学生灌输,并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全部背诵。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辛苦的,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学生识记的这些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各种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做好自己的引导工作,把学生引领到正确学习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获取相关内容。这样,即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学习效果得到提高,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做到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关注和肯定学生点滴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使学生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自主获取知识。
二、正确引导,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政治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前会设计很多问题,在课堂上一一提问,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马上就给学生以答案。让学生不断回答问题,教师自认为就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整堂课都是由问题构成,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这无形中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思考也在教师的问题范围内。另外,政治有效学习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和体味,这样才能获得提高。如果学生不能提高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他们的政治素养就不可能得到提升。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实现个性化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取相关知识。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再适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导学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应得到政治教师的重视。
三、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政治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政治不能仅限于课堂内,教师应对政治课堂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政治,并结合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认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亲自实践。比如,学习《多一点宽容》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人和事想一想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应该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不能小肚鸡肠。教师可通过拓展生活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一点宽容的价值和意义”。再如,在学习《新闻两则》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并对他们进行采访和观察,写出新闻报道稿,在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这样,学生不但了解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还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充分优化政治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效率的核心动力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过程。首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政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器皿,教师要创设多种载体,引导他们自主积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成效比较明显,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合理划分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探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有效突破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基础知识学习内容完全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获得。其次,因材施教,促进整体成效提升。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用不同的手段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包含设计的问题、设计练习题、政治测试、课堂评价等。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得到最大化发展。最后,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优化政治教学过程。在政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是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电教手段通过生动的动画、精美的图片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变得丰富起来,用多方面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总而言之,新时代的初中政治教师应不断研究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通过哪些手段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使学生亲身经历政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把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到实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合作性的特点对高校教育管理来说 ,影响是全方位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高校教育管理影响因素
明确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全面且稳定发展的关键点,所以应当加以深刻的研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重难返,老师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对老师的操作机械地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发现自己学习的价值和潜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通过高质量的高校教育管理,可以使得高校的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同时可以使得高校内部的各个项目工作均呈现出崭新的水准,保证教学条件可以得到不断的改善,所以应当以切实的思想和完善的理念,认真的分析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促进高校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在对教学管理进行组织评价和考核时过分注重改革的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内容。比如,高校教育的绩效考核方式华而不实,并且时间过于集中,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把综合考核放在考核形式上,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不能真正贯彻新教学理念。
2建议及对策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的现状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下文将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政策和主要的工作措施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力求更好的实现工作的进步与创新发展。
2.1树立起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首先应当充分的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全面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政策原则,树立起正确的工作思想,同时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项目,始终的贯穿于整个管理的流程之中,在工作的开展进程之中不仅应当尊重每个管理对象的价值和个性化差异,同时还应当为相关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环境,使得其自身的价值和理想可以得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之中的核心环节,同时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想真正意义上保证高校的发展水准,就应当从此环节着手,加强对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另外在当前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强,使得其可以主动的配合教师的工作,充分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效果。
2.2制定出健全且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制度
此外还应当充分的结合教学工作和管理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健全的工作体系,加强对考核思路和相关政策的建设,以实现新的工作标准。体系的制定,尤其是考核体系的制定,应当以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水准为基础,着重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准的表现,以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热情,以更加新颖的工作模式,实现对授课方式和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丰富教学的手段,增强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和工作的实际情况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对应当进行重点改进的相关项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更好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稳定发展,为我国现代化高校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从本质上加以分析高校教育管理是整个高校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所以应当加以重视。
1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①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②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④
3.2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简单化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重要措施
4.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4.2举办多种创新活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为了确保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进步,必须尽快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创新,它是高校教育工作向前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滞后,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有效学校、优质学校、学习型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活动,这些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高校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教育创新。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提前是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要想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环境下,高校应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形式和规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高校有效教育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高校能够明确分权,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制,确保高校决策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就是要建立完善优胜劣汰制度,进行绩效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做好几下几点:首先是满足社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只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就是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能够针对不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各类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首先要能够建立针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就是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高校形成全面教、全面管和有效激励机制非常有效。但是高校目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和连续的过程,涉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等很多方面。最后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但需要我们认识到教师评价本身就是整个教育评价工作的难点,当前我国教师的工作评价考核需要侧重于教师品德、能力方面,并能够辅助学生测评和学校评定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目标和教师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评价和评价标准。科学的目标评价不但能够提升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还能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达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教育活动越发俗气
高等教育活动,应该延续和继承小学、中学真善美的教学思想,以高雅、圣洁为出发点,并对义务教育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塑造文明、道德、理性的人的过程,因而是神圣高尚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越发俗气,这很大程度上受到跟风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走上与真善美所不同的“教书育人”的道路。首先,时髦风的影响。目前,影响最广泛的就是学校升格及建立新学院的不良风气。其实,学校的正常升格和新学院的建立是学校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形成一种攀比之势,让各大高校在“时髦风”的影响下改校名、建学院,并将这种无休无止的攀比列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必然会引起诸多不良的结果,比如盲目扩招、管理失衡、教学水平降低等等。这种追求功利和虚名的行为坑害了不少学校,学校不重视自身条件的提升,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功利和虚名上,使高校的教育思想逐渐庸俗与浅薄。其次,拉关系、打交道的社会习气在高校内部肆意成风。这里不仅包括高校领导,也包括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比如,领导们为了促使自己某种个人目的达到,会借助学生家长的地位与权力,达成一种不正当的“共识”,把拉关系放在满足个人利益的第一位,忽视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这种现象使教育本质中内含的神圣与纯洁逐渐消失,从而形成散发庸俗之气的混沌的教育环境。
(二)教育过程倾向于简单化
高校的教育工作本来是集科学、哲学、人文、心理意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却倾向于简单化,也就是将其简化成技术性工作来对待,使许多专业的理论教学单一、片面,无法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与此相应,由于忽视了理论教学,使教育的功能过分地集中在经济功能,而在经济功能不断膨胀的影响下,教育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份子,而成为顺应经济发展的傀儡,不仅削弱引导思想、引导社会的教育功能,还使得文化的创造发展受到阻碍,最终堕落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三)高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一些高校单纯地对学校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视同仁,把一般企业标准化、程式化、定量化的管理制度搬到高校管理中,最终导致学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其实,追求“效率”的本意没错,要求进步也是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没有将管理与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就会使管理不符合教育的需求,从而不断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高校与企业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也不是产品,教育更不可以与企业生产划等号。因此,教育管理若只重视形式,就无法有效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热情。
二、坚持人性逻辑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让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从人性出发,并以情感作为纽带,努力回归人的本性,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与发展。上文中提到,教育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的,这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畴,因此可以看出,坚持从人性出发的管理模式更符合当下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这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竞争机制初步建立、教学资源开发观念初步确立等。但是,制度不规范、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学资源配置不当、缺乏长期教育教学规划等依然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这无疑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由于“以人为本”的人性逻辑具有冲破刚性管理模式有形界限的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柔性管理制度,它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时间等,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灵活多变、反映敏捷,管理时不会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固定的组织结构产生依赖。因此,对人性逻辑的重视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其次,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教师是教学的传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但是二者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是传与受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也是需要监督的,若是仅以教师和学生二者为中心,就可能出现教师敷衍教学、学生不求上进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比如,高校教师具有高知识层次、工作能力“自信”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高校教师们被归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受控制、反对压抑、追求学术自由,重视创新精神的群体。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就应该引入第三方,也就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如果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做好监督工作,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在鼓励教师的创造精神的基础上激发教职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帮助高校师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就可以将其管理的职能发挥出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人性逻辑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柔性化管理应运而生,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以推行,会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使教学管理更加和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帮助高等教育发展。
(一)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建立柔性管理价值观
倡导“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践行“以人为本”的第一步。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校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应该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对他人的人格、个性发展需要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使管理者自身与被管理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提倡民主管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挥被管理者的工作潜能,从而让教育管理过程摆脱僵化沉闷,变得充满活力与生命力。高校要想建立起柔性管理价值观,首先要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倡“以人为本”,并通过积极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来支持高校师生的发展;其次,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尽力创建一种包含、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减少相互的冲突;再者,鼓励学习与创新,通过适应变化来主动利用变化、创造变化,帮助推进持续性变革,使文化成为潜在力量来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动力。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拥有的理想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的内在力量,维系着高校的运转,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还给学校发展、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奠定基础,帮助学校向前不断发展。想要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高校就必须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第一,应创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可以让每位教职工发挥创造力,也可以做到知识共享,使教师的学术自由得到保障;第二,创造一种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互相帮助和关心,彼此尊重和信赖,让教师对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一定位有真实的感受,并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认可并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创建一种宽容包含的文化氛围使冲突减少;第四,造就一种以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的环境,并通过做到制度的规范、有序、透明、公正来使人才脱颖而出。除了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外,还要整治好校内外环境。校内要重视学生宿舍卫生,学校和各学院应该定期组织卫生检查,鼓励学生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生活环境的质量。而校外,则可以从校园周边的网吧出发,通过增加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工商行政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工作,优化校外环境,也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卫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其文化学习及身心发展。(本文来自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
高校教育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激励制度。而高校教育的激励机制又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这里就只以教师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教师而言,激励就是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也就是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途径给每个教职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教职工心理动机的影响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高校要想建立良好激励机制,就需要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是物质激励,为了体现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人才的分配制度,要以“效率公开,兼顾公平”为原则,把重实绩、重贡献落到实处;其次,运用灵活的精神激励。通过荣誉授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采用公平激励、培训教育、竞争激励综合在一起的办法,使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营造出一个学风优良、政策宽松、重视人才、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总的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之路,让教师在和谐向上的管理氛围中增强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同时,也给社会输入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复合人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对整个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在漫长的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问题已引起关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很多时候,班主任也是学生的引路人,而教育心理学是教与学之间的一个微妙的,但确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概念,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中职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会因为压力的逐渐增大而变得烦躁。而这个时候,正是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尽最大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生的特点
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普职分流越来越接近,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招生标准也开始降低。只偏重招收学生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加之这样的学生性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任性,张扬,自负,而有的学生确胆小,自卑,脆弱。像我们职校的学生有50%以上都是“留守少年”,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谈,这样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中职生往往存在的思想状态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能力不强,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的。所以,他们缺乏自信,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性也较差,有些学生更是抱着只要取得一个毕业证书的观念,家长则抱着孩子在学校“混大”的想法,而不是想学到一门真正的实用技术,增强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性格多样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班主任要在心理足够强大的基础上,去改善学生不良的品德,要保护好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初级阶段。校园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给新时代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心理学的涵义
教育心理学指的是介于教育和心理之间的一门学科,而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也对我国的素质教育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教育和教学中,老师及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表达了在教学中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技能,智力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变化都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改变。尤其对中职生来说,心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前提,两者是相互并存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教育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3.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加强沟通,建立互信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心灵的沟通,通过用心传达给对方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一方面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十六、七岁,是好学,好奇,叛逆阶段,班主任要把他们当作朋友来看待,真诚的指出他们的缺点,语言可以委婉些,避免因语气过硬,而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可以作为他的第一个倾诉对象,用真情去沟通。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班主任正确的管理方法,也是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出的重要沟通和管理的形式。
3.2正视学生的问题,改变陈旧的观念,建立自信
加纳德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这指的是,一个人不论你天生的差距有多大,都有机会超过其他人,而这种理论的研究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中都得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因此,班主任要改变原有的陈旧思想,只重视学生们成绩的高低,将成绩不好的同学当作“问题”学生来看待。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独特的魅力,为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以及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这样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极为重要的。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目的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牢固基础,为家庭、社会承担责任。所以,职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班主任通过学生的喜好和心理变化去制定出学习理论和外出实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们接收到更全面的技术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中职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核心。通过教育心理学,去重视教育的整个过程,深入地体会学生不同时间段的情感变化。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目标,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的真正目的。中职学校对于培养未来国家新一代的技术型人才承载着艰巨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师生等级的划分,师生缺乏交流和教师思想陈旧等观念。随着职教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将全面开花结果。
1概念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1]。教育心理学涉及到教育现象、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等方面。中小学武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之路通达的必经之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宗旨的具体诠释。在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成败归因等心理因素应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因遵循的教育心理原则进行研究,无疑能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实现武术教育的强身强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武术走进中小学的充分性
2.1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体育应该回归到教育中去。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都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宗旨相符合、相一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我国教育的宗旨。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奠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阶段,学生在学校承担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家庭的期望、课业的压力、体育锻炼的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体质连续25年下降。因此,“教师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任务”[2]。武术作为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调节神经,促进智力发育,使学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完成学习任务;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德品质和尊师内容更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美德的熏陶,是对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缺失的最佳匡补;而武术套路运动中的风格美与神韵美,更能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因此,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
2.2武术走进中小学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2]。武术作为实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样的运动形式和完备的技术体系,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力量、耐力、柔韧等各项素质。武术的教学过程绝不是单项传递、孤立进行的,无论是武术教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讲解示范,还是学的过程中的拳械对练与集体演练,无疑都是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平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体悟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诠释;而通过以武术为平台的各种演出活动与赛事,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协作能力无形中增强。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发掘武术在健身、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价值,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得以彰显。中国武术与素质教育在宗旨与定位上乃是一致并相通的,都是致力于人的身心和谐完整的塑造,都是要使人的精神和人格成熟、练达与完美,将“武之教化”与“素质教育”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物化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转向。
教育心理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更,人类就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社会实践就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予以综述,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行为和未来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方向给予引领,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这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时常在教育别人,影响着别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学校教育担负着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级教育的漫长过程,成为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所从事的应该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家长深入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身先示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成绩优异,身体强健的有用的人。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阶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进入人生系统学习的开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对今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当好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指正。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长不仅是孩子最初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孩子的监护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为动作的引领者,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应是智慧潜能的开发者。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还应起到协调作用。作为优秀的父母,必须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不够,过度的爱会成为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些家长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就会取得全面的收获。
(1)家长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让你解答,不论是浅显的还是深奥的,如果家长对此不是深入了解,就不能给出正确合理解答,几次问题之后会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印象,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经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问,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也不问父母了,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2)家长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哪怕是细小之处都应注意,如: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讲究卫生,遵守时间等方面,否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3)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马上改正。过分溺爱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和保护。他们遇到了委屈会找家长诉说,遇到了虐待和威胁会找家长求助,遇到困难会找家长帮助,如果家长不是耐心倾听,热情关怀,合理解决,也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
(4)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等孩子出生时就有了自己的愿望和规划。希望自己家里能出个“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书法家、科学家”等,除了在校学习的课程以外,每天的放学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都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厌学、悲观、对社会和现实不满等,轻者成绩适得其反,重者会造成心理障碍、轻生等情况。所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应创造条件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发挥,注重孩子的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如配合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举行演讲比赛、舞蹈表演、墙板设计、书法展示等活动。在锻炼、培育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减少师生间心理障碍的方法。
(5)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自然情况了解、沟通,便于根据学生各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关怀,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双发相互推诿,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顾,学习上得不到关心,必须的学习费用无着落;有的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甚至着了迷不想学习;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不想和别人沟通。当然,家长与老师的经常联系,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使其将来成为有用之人。绝不应发现孩子的毛病听之任之,不和老师沟通、不采取措施;也不能简单粗暴对孩子加以训斥、打骂,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给学生造成抵触情绪,心理产生障碍,增加了今后的教育难度。
总之,作为家长必须要经常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路,不断的总结经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懂得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才能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和培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特长,激发兴趣来避免和减少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逆反心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一、教育心理学的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目的就是将心理学的精髓融入到教育发展应用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在大力组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和应用,教育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德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作用正逐步凸显。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心理学的根本思想正是通过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以此发展并挖掘学生客观存在的潜能,促进教育成效最大化。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为此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人大都遵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仍在读书的学生,思想里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参与认知等起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作用。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人的客体条件不同,对方法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同样一种记忆方法可以帮助A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生搬硬套到B学生身上效果可能就不明显,教育心理学讲究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调整方案和验证其方法的适应性,从而找到最优方案。四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教育的本身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同时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本源能量与驱动力,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保持求知欲,不满足于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使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注重思维拓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学者是瑞士学者裴斯泰洛奇,他倡导的是一种遵从自然的思想。德国学者赫尔巴特则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并为此进行了多次验证。1913年,有关著作中关于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研究部分主要是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与个体差异等。而西方当时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侧重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教育心理学的本质认识存在着局限性。而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教育心理学才真正的开始。20世纪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课题很多是围绕三大定律开展的。这个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教育心理学才慢慢走入正轨。40年代教育心理学引入了儿童性格及其他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50年代,新兴科技的兴起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科传播与影响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在当时都是从发展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6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从纸上谈兵向应用科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要将理论转变为实践,而在随后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家有了更多新的尝试,教育心理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在当今的21世纪,人才的培养被视作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际化竞争使得人才教育与培养十分重要,一个国家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表现,同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因此,在人才已然成为一种资本的时代,教育心理学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践中,挖掘出人无限的潜能,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教育心理学目前随着人才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教育的地位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只有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才能在祖国人才培养方面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所想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老师从中了解从别人角度看到的自己的心态,更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本质上实行教学,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但代表着对人类发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课程,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牵扯着祖国的下一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学派,特别是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颇深,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主张,侧重心理学方面的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心理学传统模式的限制,其发展思维及路径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高度有关,更倾向于心理学发展高度决定着教育心理学发展高度的学术思路。另一方面,随着各派别思想的融合和碰撞,还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深刻内涵与积极作用,除了理论价值外,实践价值才是教育心理学存在的根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会单纯依照某一派别的思路进行,而是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即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进而衍生出不同的实践方式,教育心理学将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的方法、多维度的取向、多样性的观点,从而展现学科实践的本土化、人性化、生态化等环境特质。强调以实践促进理论,以应用指导发展的思路,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可以被视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的发展,这也是学科本质所决定的,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应当是不拘一格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派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环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同样的方法在西方有效果,但是在我国不一定适用,为此,在时代不断推进与发展的今天,教育心理学应当朝着开放式学科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能够容纳更多的思想,不墨守成规,但是同时又能够逐步完善自身的体系,归纳并总结各流派的思想根基,找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相信若干年后,教育心理学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有着更长足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物业管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近年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日益显著,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业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与物业经营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模拟企业中的培养任务,探讨基于模拟企业的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以此推动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关键词:物业管理;模拟企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深入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05年 12月1日开始,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建立注册物业管理师制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深化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根据物业管理的从业要求,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基本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从目前来看,物业管理企业频频发出人才招聘信息,表现出对能够独当一面的物业管理人才的渴求,但无论是本科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这个专业的招生数量都在逐年下降;在招生数量减少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由于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整个行业的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使这个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总体管理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物业管理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职业特点来完善教学思路。结合行业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物业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房地产、法律、建筑、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知识面广、沟通协调能力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适应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等高质量物业管理服务的管理人才。在物业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必须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二、基于模拟公司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
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成立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
模拟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物业管理学生的实践场所和学习的组织形式,通过构建虚拟的经营管理平台与氛围,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可经历物业管理行业的主要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公司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各相关部门之间关系。运作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按照公司运作,分成相关模块,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公司运作过程,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学习,提高岗位实操能力,增强“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的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教学法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方式与培养任务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参与物业公司运作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的深浅不同,参与模式也不有一样,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大一学生刚刚入学,对大学的一切都还处于不断适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基本素质为主。具体任务如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最根本观点,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价值观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它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这会对他们明确自己的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努力地塑造自我,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起着导航作用。
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展开对价值观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大讨论,让不同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价值观并探讨。
2.培养基本素质与能力
(1)人际交往能力。在物业管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步骤,必要的沟通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够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物业管理者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可以使业主能够明白具体事件的发生起因、处理方法、进展及一系列相关情况,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管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领导力。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伴随着矛盾问题进行的。一个合格的物业管理人员,不仅不惧怕问题,而且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避免冲突的能力。也就是说,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有准确的判断。
(3)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科技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服务要求逐步提高,面对新时期的巨大挑战,物业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各类专业管理技术的掌握,不断更新、学习新的管理服务技术,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技术要求,加强管理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才能保证自己的管理实力始终与物业相关设备的科技进步同步。
(4)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主要包括竞争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物业管理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会遇到各种环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同时还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一.资讯
(一) 项目实习的目的与背景
1. 实习项目背景
我国物业管理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开始进入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大好局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打造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法制管理,规范物业市场;奉行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区”的服务理念将成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2. 实习项目目的、
物业管理行业是我国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随着物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该行业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物业管理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服务人员,而目前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充分整合人力资源的管理,难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而物业管理企业大量的招聘、培训、工资、保险等费用的攀升,出现了招工难、留人难、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压力增大,如何缓解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压力,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是摆在物业管理企业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XXX物业有限公司物业管理的研究,对物业管理中出现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根据企
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并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通过对哈尔滨辰成物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改进建议, 坚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规范服务质量的措施,建立物业管理品质督导制度,从而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二) 实习岗位资讯
1.企业简介
XX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具有国家三级资质的专业物业管理企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员单位,自2009年成立以来,遵循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企业精神,创造完美,和谐,安全的核心理念,制定出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同时坚持诚信与务实的态度,向着全国一流的物业企业的目标迈进。
作为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辰成物业创业之初即本着“汗水铸就品牌,品牌成就事业”的经营理念,不急于一时的盲目扩张,凭借专业技术人才的强大优势,以淳朴稳健的经营管理风格,苦练内功,倾力于做好在管的物业管理项目。 精良的服务品质,使辰成物业先后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业绩,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了业主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同时,亦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精湛、团结敬业能打硬仗的队伍,赢来了更加广阔的物业管理市场。目前公司管理实力日益增强,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管理理念愈加体现了人文精神。
随着接管项目的不断增加,公司形成了一整套资源共享体系,即
“人力资源共享、管理资源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得在提高整体物业管理水平的同时, 降低了物业管理成本,真正实现了“为客户节约每一分,让客户满意多一分”的企业管理理念。
XX物业始终坚持以客户满意为先导,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基础管理、质量管理为两翼,促进并带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借助公司的整体优势,结合本行业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品牌特色的发展新路,在中国物业管理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2.岗位资讯
在XXX物业管理公司实习期间,我担任的主要职务是客服一部的主任助理,其次还担任公司临时文员。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这次深入企业的顶岗实习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担任的主要职务是客服一部主任助理。XX物业作为一家刚成立不久的物业公司目前主要负责的是产业园园区内的公共区域的保洁服务,公共秩序服务,设施,设备日常维修与看护服务以及园区的绿化。
我的工作就是辅助主任,做好客服一部的工作安排。其中包括接待来客;负责处理业主日常的意见反馈及投诉业务,并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客服二部的工作人员及时解决;负责接洽公司所在园区内其他单位提出的临时保洁业务;日常保洁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找出不足,发现问题等。
临时文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填写客服记录单,每周例会的会议记录整理,起草并张贴公司各类通知(如:停电通知),起草公司临时文件等等。
在担任主任助理期间,我根据亲身经历与实际学习体会,并结合所学专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与理论,简单分析了整个新兴物业管理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以及物业管理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变革。
二.计划
(一) 第一印象
刚到XX物业报到的第一天说实话有地懵,因为是经人介绍的缘故,我事前已经为自己应该实习的岗位做了一些准备,如物业管理守则,客服基本礼仪等。但俗话说的好计划不如变化快。
到岗的第一天,还没来得及适应自己的新岗位,公司就接下了一个外包任务,承包江南测绘局主楼一二层装修后的清洁工作。由于正值周末,保洁人员人手不足,我也参与到了劳动的第一线。一整天下来我深刻的体会了一线保洁人员的工作有多么辛苦,同时通过与一线员工的亲密接触,也为我日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未来一个月的规划
1.尽快熟悉岗位,适应新环境。
通过第一天的接触,我已熟悉了部分员工,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接触了公司的领导,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工作流程,和公司的同事打成一片,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2.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加强对物业管理的认识
因为自己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多来源于书本,而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与所涉及到的物业管理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一方面我可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我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带来的经验与收获。
3.结合实际工作收获,提出自己对公司的改革意见。
计划通过一个月的实习工作,针对自己看到的一些现象,接触过的一些状况,以及了解到的一些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整理出部分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决策
(一)物业管理未来发展的宏观环境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物业管理诞生伊始,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广大业主将之作为提高自身整体生活水平的依据而对其报以厚望,开发商以此作为自己楼盘的销售亮点,政府主管部门又将之作为规范社区管理,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加以引导。这使在我国诞生刚刚20年的物业管理行业几乎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被社会各界加以重视,成为了新世纪引人注目的聚焦点。进入21世纪,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经过了20年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之后,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并向所有其它企业一样向着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在这一前进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必然向着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 细分新世纪物业管理发展的四大方向
1.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物业管理的规模化经营早就是业内人士谈论的热点问题。新世纪的规模化经营,就是物业管理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管理面积和管理领域(当然这个最大限度不是无节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自身的管理成本和经营目标,在一个适度界定的市场竞争中,最大化的占有市场份额。
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化是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冲击及对策经营并不是指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从企业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行为来说,规模化经营还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比率,也就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其单位增量所产出的效益应逐量增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由此可见,规模化经营能为管理企业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规模化经营的途径包括: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小企业资源;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内地物管市场,扩大物业管理面积。
2.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所谓区域化物业管理就是利用城市管理理论、系统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辖区物业实行综合管理。它是以市政社区规划为基础,以城市规模的生产、生活为规模,条块结合,组合成若干适度区域,使之成为能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的小区。例如深圳的华侨城片区、新洲片区、东门商业区、华强北商业区等。
区域化物业管理同单一的物业管理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区域化物业管理具有比分物业管理更多的优势。首先,区域化物业管理有利于社区的综合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通过区域化物业管理单位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来实现;其次,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的治安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处于社 区管理的第一线,对辖区内工作、生活的业主比较熟悉,对预防犯罪、维护治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整体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从区域化大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建设、保护,这样起点高、效益好;第三,区域化物业管理还可大大降低管理公司的管理成本。区域化物业管理的规模、容量都大大高于单一的物业管理,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为物业管理公司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丰收”,为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综上所述,区域化物业管理为物业管理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问。主要表现在,能继现代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 的理想的居住、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物业的价值,提升物业的档次,能提升物业管理品牌声誉,增加公众对物业管理的信心,促进物业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3.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发展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城市功能划分将越来越细。对于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公司将起到统一组织、调度和资源整合与分配的作用。
专业化管理必然导致物业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就目前的物业管理人才培训而言,不是以职业化为目的,持证上岗只是物业管理的普及教育,而不是职业化队伍的培养。随着物业管理专业化时代的到来,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才能执证上岗。只有这些经过专业化系统培训的人员走上物业管理岗位,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指挥各专业公司规范化的工作,并最终使物业管理真正成为千家万户信任、依赖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整体行业。
4.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专业化分工都将导致在新世纪物业管理向智能化趋势发展。智能化是物业里面固有的一种硬件设施,它是利用现代化4C(即计算机、通讯及网络、自动控制和智能卡)技术。通过有效的网络传输,建立一个由住宅小区综合物业管理中心与安全消防系统、通讯服务管理及家庭智能化系统组成的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为住宅的业主及使用人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舒适的超值服务和管理来为住户实施服务的一个理想的环境,以满足业主及使用人的需求。智能住宅小区为物业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为智能住宅与智能社区的发展方向,其可以概括出四大特点:
1) 网络化。目前流行的家庭的办公、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等等正是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化的现实表现,离开了网络,也就不可能有住宅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
2) 智能化。住宅的智能化是把住宅的单一居住功能引向休闲、娱乐、购物、教育、家庭办公等多项功能;把住宅小区的狭小、封闭空间变为可触及世界的开放地域。
3) 人性化。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是迎合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现实及需要应该“以人为本”。
4) 综合化。智能住宅小区具有很多复杂的功能,这些功能涵盖通信、安防、物业管理、家庭智能化等几大方面,综合性很强。 具备四大特点的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的产生,给了物业管理一个发展的空间,也给物业管理一个展现价值的机会。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的出现,给物业管理增加了很多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管理服务内容,如网络服务等等,使物业管理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间接地也提升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形象。同时,物业管理的参与也才能真正实现智能住宅与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功能。
四.执行
智能住宅小区及其物业管理的上述特点,也对物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也就是我们要投入最大人力物力执行的那部分:
(一) 建筑构造的不同造成智能住宅校区的差别
从业人员要了解智能住宅与智能建筑的不同,努力从物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入手搞好物业管理工作。智能住宅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但它又有不同于智能建筑的特点。从其智能化的内容来看,重点是生活服务、安保和物业的管理维护;系统结构具有适应众多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的分散性、多样性、灵活性、控制对象分散,信息传输距离长,布线复杂等等。因此,从业人员要真正把智能住宅小区与智能建筑从管理观念和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方面区别开来,从住宅小区的角度,向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产品,同时,积极做好智能化设备设施的维护工作。
(二)强调物业管理对智能小区的早期介入
必须强调和切实督促物业公司对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一方面物业公司要从思想上把早期介入真正重视起来,并切实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要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角度出发,强调和督促物业公司对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
(三)努力培养智能化小区的物业管理人才
必须加强智能住宅小区管理服务人员,特别是智能化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物业公司应选派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岗位培训,掌握智能化系统管理的技能,并将系统过程、数据全面存档,作为智能化系统启动的初始条件,以确保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并能保证管理服务人员正常利用该系统为广大居民服务。
(四)努力做好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努力做好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具有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一般内容,包括:①公共管理服务。具体内容有:房屋维修管理、房屋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环境环卫管理、供暖管理以及公众代办性质的服务等等。②综合经营服务。包括专项服务和特约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衣着、饮食、居住、行旅、娱乐、购物、文教体卫等方面的服务。另外,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比普通小区物业管理也多了一些新的管理服务内容,如网络信息服务等等。同时,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工作也将变为管理和维护电脑网络,而不是以前那种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发现和解决物业管理问题。这样,组织和实施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就主要是操作电脑网络、监测各种智能化仪器设备传送的各种信息,并给以及时处理。智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微观模式已经由主要是人工运作的模式,转变为主要是机器动作的模式。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己住宅的关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居室面积、周边的自然环境、交通道路状况等基本方面的要求,而是会逐渐把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放在与外界沟通、信息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如何发展一个受大众和住户欢迎的小区楼盘,是物业管理公司以后所要走的方向。
五.评估
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及现象,我提出了自己之于物业管理的见解,希望公司采纳。
(一)新世纪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挑战
1.劳动力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劳动力市场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意味着不仅要建立一般的劳动力市场,还要形成经理人市场(即企业家市场)。这一变化将会给企业所有员工及企业领导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变为雇员、甚至下岗,这样会对其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发生影响;而另一方面,一般雇便捷的市场化流动又迫使企业要考虑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所创新。
2.消费权益及住户参与意识的觉醒带来的挑战
社会越进步,消费者消费权益意识越强,通过对服务质量、价格等对比,质量与价格不合要求的商品或企业便会遭消费者投诉、甚至淘汰,更何况物业管理服务中随着住户商品化和私有化的发展,住户自治和参与管理决策的意识亦将增强,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就不得不重视住户的需要、让住户满意,向住户提供物超所值的优质服务。
3. 市场竞争对手的挑战
物业管理市场化不断成熟,物业管理企业间的竞争已发展到全方位的市场竞争,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层出不穷。精明的业主懂得比较,懂得定价标准,若管理公司的表现达不到水准,便会被竞争对手取代。如何在有限的物业市场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深圳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高速的企业数量增长期,现时的物业管理公司数量与管理的物业总面积相比较,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可以预计未来的数年,深圳物业管理行业将在市场机制中通过“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以及通过“政会产业”政策宏观调控,进入一个企业数量与管理规模的调整期,届时出现大量的物业管理企业间的兼并,或其管理的物业相互调整兼并现象,以使企业数量及其管理的物业面积更趋合理化、效益化。
(二)世纪物业服务企业用人制度变革
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物业管理企业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也是资本市场竞争成败与否的关键,人力资本也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目前,企业中员工知识层次越来越高,年龄也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工作并非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资本和规模两个传统的竞争领域转移到了人才竞争领域,物业管理企业对人才应该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同时,物业管理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必须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人才观,使人才既进得来也留得住,还不断有进步。应坚持以德聘人、以德育人、以德治企,致力构筑企业的人才高地。因而,企业必须把对优秀人才的管理和激励提升到人力资本的高度,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运作。
六.反馈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物业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物业管理虽然是企业的经营性服务活动,但他也同时与街道、公安、市政等城市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承担着一定管理职能。物业公司在管理中开展得许多与业主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的管理服务有效的保证了广大社会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满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实现了在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层面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完美阐释。
2) “以人为本”是创立物业管理品牌的必要条件
物业管理作为服务性行业,品牌是衡量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深入分析业主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如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为双职工家庭接送小孩等。这些事看来虽小,但这种“以人为本”的行业贵在坚持。物业管理的品牌正是通过长时间坚持优质的完成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积累而成,赢得用户信任,显出物业管理的名牌效应。
3)“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公司获取利润的必要手段
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业主缴纳的物业管理费。由于现阶段居民的收入总体水平不高,而且物业管理服务费受政府指导价格约束等原因,所以物业管理公司的收入需要以专项和特约服务收入来弥补。而物业管理公司的特约服务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取决于物业管理公司能否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将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并由此减少收费过程中的矛盾,实现物业管理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物业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
在《物业管理条例》第二条就对物业管理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管理合同,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保养、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它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在物业管理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尤为重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物业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因素。
1.人是物业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
物业作为土地及其附着的建筑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本身并不会发生变化,一块地还是一块地,一栋房子还是一栋房子„„而在人参与管理后,他所附带的经济和使用价值发生了变化。因此,物业的本身在整个物业管理的活动中,它只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物业管理的主题是物业管理企业,它包括物业管理领导、清洁、安全众多的员工;物业管理的客体(服务对象)是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业主”。在整体物业管理中,物业管理的主题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服务程序来保证物业的正常使用,为业主和住户创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方便、安全文明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进而提升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处理好物业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现在的物业小区在不可能回溯到老子所提倡的“老死不相往来”,也不可能重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再不局限于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他们还要求舒适、安全、清洁的外部环境;要求邻里的和睦、互助„„。他们需要每天清晨起床看到的是一缕明媚的阳光,放眼望去小区里到处簇拥着绿色,一出门便可以和邻居亲切的打招呼„„因此,业主间的和睦很重要。同样,业主同管理公司员工之间人际关系更为重要,他们需要期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同时还需要他们协调处理邻里一些利益上的冲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以人为本”对于一个物业公司的重要性,在物业管理行业中的重要性。新世纪,物业管理充满新机遇和挑战。物业公司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与业主;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业主的支持;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才能够在公司经营中获取利润;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才能够创建物业管理品牌„„。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进行观念、人才、技术、管理、制度的全面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才能使物业管理保持可持续发展,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或组织的能动性以及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给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物业服务企业就必须建立完善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包括5种
第一、荣誉激励
让企业员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绑在一块的好办法就是使企业的荣辱感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中来,要让员工意识到:企业荣,则我荣;企业辱,则我辱。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企业实际考评工作中引入荣誉激励机制。表现优秀,要及时地给与表扬和颁发荣誉证书(这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决定)
第二、物质激励
现代社会是一个按劳分配的社会,那种“吃大锅饭”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因而在企业中实行多劳多得的报酬机制原则是必然的。所以在员工实际工作考评中引入荣誉激励机制的同时再加上物质激励机制就如虎添翼了。两者结合可以让员工更多的感受到企业对员工自己的关怀。
第三、参与激励
世界上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劳动及人的服务。所以在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管理的关键是员工的参与,依靠科学管理和员工参与,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管理的高效率。
第四、升职激励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他以军人的视角强调了人的想法的重要性。但在现代企业中我想说:不想当经理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科学运用升职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企业创造价值。
第五、深造激励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知识爆炸年代的今天,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汲取先进的工作经验是我们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企业要不断的给员工充电,给员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这样,企业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稳做赢家。
七.致谢
当这篇论文圆满的画上句号的同时,它也将告诉我:威职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要结束了,我的校园生活可能将要在此终止,转而踏上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工作岗位。都说时光似箭、岁月如梭,从走进威职到现在,转眼间,三年就要过去,一切恍如昨天刚发生。
经历了快两年多的学习生活,我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含有很多偏见。从当初的不理解不接受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等等,但来到这里还是有很多收获:游览了威海的一些美丽的风景,尝到了一些地方的风味小吃,了解到了山东各地的一些很有特色的风俗文化,体会到了齐鲁文化的渊源博大,感受到了具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所散发的无限魅力。我想这些应该是我最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吧。
到现在为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秀美的校园。在这里,最值得欣赏的应该要数在校一线执教的一群年轻而且富有青春活力的教师,我要感谢给营销专业所有的任课的教师,谢谢你们的辛勤教学以及在课堂上带来的欢声笑语。特别要谢谢的是我们的调研室主任许春燕老师,以及我的毕业论文指导侯东老师,是他们的殷殷教诲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认清了方向;是他们的循循善导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们衷心的祝福他们,祝他们及家人合家欢乐、万事大吉。也愿求实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它面向教育实践,表达教育的理想。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扬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很多学生对于该艺术都非常的喜爱。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渐的诞生,对于促进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对于扬琴教学模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就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扬琴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引言
扬琴作为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音乐领域有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对于扬琴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扬琴音乐知识。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扬琴在我国的教学背景
扬琴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扬琴这种乐器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不仅可以独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时也能与其它的乐器协作完成曲目的演奏,从而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扬琴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扬琴艺术不断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传统的扬琴艺术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扬琴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对于扬琴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众多的阻碍。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尊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学活动开展注重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学生对于扬琴艺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步入到扬琴艺术学习活动中去,保障教学成效,提升扬琴艺术教学质量[1]。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扬琴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练习曲目教学,第二部分就是曲目教学。练习曲目是学生学习扬琴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奏技能和技巧后,对乐曲进行弹奏,也是学生感受扬琴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曲目教学与曲目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发生情景转变,步入到教师所创建的音乐世界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音乐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依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创设音乐情景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扬琴艺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音乐曲目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辅导学生进行扬琴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对音乐曲目情感的表达,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去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挖掘扬琴音乐艺术具有的内涵,感受扬琴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强学生演奏的感染力。
2.舞台设计要合理、科学扬琴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最为关键的就是舞台设计部分,模拟舞台演出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场演出的感受。舞台环境设计必须要保证合理性、科学性,因为舞台环境对于学生的演奏心态有着很深的影响。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曲目的内涵、中心思想进行舞台环境的塑造,从而为学生扬琴音乐艺术演奏创建演奏氛围,对于提升扬琴音乐艺术教育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日后需要站在舞台上,面向众多的观众进行演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长期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演奏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当学生进行舞台演出时,很有可能因为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所以会产生胆怯、紧张的等消极心理。所以,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深度
传统的扬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现代化音乐艺术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众多因素的限制,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扩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延伸教学的深度。扬琴因素艺术教育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经常与其他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集合众多教育人员的智慧,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满足我国扬琴艺术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结语
扬琴是我国一种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得到很多人员的喜爱。扬琴艺术教学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扬琴艺术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现代化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现代化教育理念,对扬琴艺术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对于促进我国扬琴艺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娜.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4(10):74
[2]周邦春.扬琴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5(18):142
摘要: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高校管理者,他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通识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原则;运用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识教育”理念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培养出更多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识教育”理念内涵及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通识教育”最早由梅贻琦先生提出。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学校管理者,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并在抗战期间,主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工作。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27年12月《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一文中,记录了梅贻琦的通识教育理念:强调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扩大学生学习过程中选择课程的主动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完成学校的学生管理。可以说,梅贻琦的通识教育理念是随着其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积累而发展的,很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需求和大学生培养目标,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识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识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1]通识教育是大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模式,也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工作内容,在大学,提倡引导学生广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涉猎多学科内容,了解不同学科文化,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通过管理手段提升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社会竞争力的前提。通识教育视角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具备宽与广厚重的特质,要通过教育管理使学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储备、灵活的知识运用,而不是围绕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来开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非常重视教师品行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良好的品行,能够引起学生的敬仰和效仿,其重要性往往超过教师学术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教师的管理,促使其迅速成为大学生专业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辅导者,寓管理于教学之中,形成合力。高校在聘任教师中要全面考察、严格把关,积极实施动态管理。学生对品行高尚教师的敬仰和效仿是全方位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老师,向老师学习,“通识教育”理念提倡“师生同游”,即让教师和学生如同水中的鱼一样,在学校教育管理大环境中共同生活,做到“从游既久淇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期而至”,打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传统定义界限,用共同学习理念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管理任务。同时也将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使“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促教”成为现实。通识教育理念是一种大学教育管理思想,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主张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做到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围绕通识教育思想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师资队伍,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加强学生学风管理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智育素质;提倡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品德,完善学生人格,造就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重视体育发展,在管理中实施体育与学业并重,使学生具备健康体魄、坚韧毅力、团队意识;加强美育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突出群育思想,重视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同时保持自己特性;鼓励学生参加劳动,以培养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六育并举”的管理模式使大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也为“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路径。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
1.管理工作设计发挥民主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以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实施和完成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中。当代大学生因其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更加渴望被周围人认同和接受。所以,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注重学生对管理的认同程度。在工作设计过程中,要发挥民主性原则,在工作目标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等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
2.管理内容安排尊重差异
每一名大学生的成长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特点,重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对成长的预期目标计划和成长实际需求。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安排教育管理内容时,除了完成教育管理大纲内容外,更要重视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满足。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学生实际情况的客观评估开始,通过研究每一名大学生的特点,在群体管理框架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围绕教育管理目标,做到因不同学生而异、因成长阶段而异、因实际需求而异进行管理内容的安排。
3.管理方式运用灵活变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要具备为学生喜爱,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被学生铭记的工作方式,并且工作方式的转换和使用要符合学生成长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特点,要参考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教育管理的内容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人认为,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根本没法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只需专研一门专业,大学教育应当适应这种需要。[2]进而出现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不科学,冷热门专业对比明显等现象,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了局限,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带来的阻碍。为此,要将通识教育置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指导地位,在其启发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工作。
1.文理学科渗透,优化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的课程大多围绕就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实用性很强。但过分强调就业需求和专业教育,容易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且使学生养成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是需要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实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全面发展自我的基础。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的成功经验,优化素质教育课程,做到文理结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课程涉猎范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和个人特长,研发开设新课程,同时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文理结合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对文理学科知识都有所收获,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养成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成为有责任心的青年。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文理渗透,优化课程,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相组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提倡民主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式师生关系,带给学生经历、体验和收获知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民主环境下,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围绕成才目标开展对话和交流沟通,保障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改变严肃拘谨的教师形象,用自然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更加方便师生之间讨论学术内容和人生哲理,师生关系融洽,接触机会增多,交往中也就自然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而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教师、了解教师,在教师言行影响下,自然完成了“启发引导”、“从游濡染”的过程,这正是当代教学管理工作要努力追求实现的状态。在充满民主的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更善于启发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根据不同知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学习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收获。
3.创新管理思路,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大学生管理工作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把教育活动转变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指导者、良好习惯养成的促进者、健康人生发展的激励者。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改变“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目的询证,带着疑问讨论,带着收获分享,带着真理生活的学习生活习惯,促使其实现自我管理。积极拓宽师生交往渠道,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提高知识技能、品德修养、身心健全及社会能力的教育环境。师生交往渠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沟通往往能够担当起大学生教育管理“隐性课堂”的重任。加强教学和学校生活领域的师生联系,对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共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要主动建立多层次不同渠道的师生交往平台,以了解学生对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和成效;通过网络媒介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能够把握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第一、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与学生加深了解,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对某一具体发展问题讨论学习;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学习模式。
4.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精神塑造
重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用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载体,加强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重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团际之间的交流,提倡通过活动营造民主、自由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隐性教育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实施。学生宿舍的安静环境、学生食堂的清新整洁、教室和图书馆的文明秩序、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执行、课题教学仪器设备等,都是实施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将会产生极大的触动。新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重要内容。科研创新作为现代大学重要职能之一,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各种能力和知识,将各科知识融合利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是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大学精神的关键举措,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识教育”理念符合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潮流和发展需要,是一种实用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管理工作环境,建立完善且灵活的管理新模式,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52-257.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公共教育是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由国家、团体或个人向社会单独或混合提供,为全社会成员分享并服务于社会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而教育则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价值
1.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丰富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资源不断地进行探寻、思考、筛选和反思。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背景,才能够筛选出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学生是向教师提取知识,而非教师给予知识,教师要作为知识资源而受到检索”。因此,教师必须重新检视自我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当教师发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不能够满足学生检索的需求时,便要迫使自己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逐渐构建合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将会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的条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进行统筹考虑,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思考、创造、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作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情感的基本途径。教师通过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能提高对教育的理解,而且能够超越课堂甚至学校的局限去思考教育问题和行动,还能增进教师对课程和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更多的投入”。逐渐消解自身对教育学的困惑,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感。
二、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努力挖掘,我们会发现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但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些困境。
(一)学校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重视不够
公共教育学虽然是师范院校的标志性学科,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但在地方师范院校的现实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它应有的地位,学校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公共教育学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教育学教学时空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时间和空间是实施教学的最基本的条件性资源,时空资源的丰富程度严重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的教室资源、教师资源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地方师范院校更是如此。在教学时空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教育学的时空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是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好的,教师无权进行选定。学校分配给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间是每周2节或3节,每节课40~50分钟,每学期按18个教学周来算,一学期最多54个学时,遇到短的学期还达不到这么多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教师把宏大的教育理论、庞杂的教育学内容解释清楚,并让学生学懂会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从空间资源上来看,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最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合班教学。由于教师资源、教室资源都不足,公共教育学难以实行小班化教学。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容量,一般由相同专业的多个班级或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班学生结合在一起,组成上百人的特大型教学集体。这种大型秧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师和学生从空间上隔离开来,师生之间难以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这种单向的信息通道使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辛苦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有时根本就没听,而是自行其是),师生之间没有真实地交流、理解与共鸣,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教育价值。
2.公共教育学教师数量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薪金待遇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引进优秀的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由于公共教育学教师数量有限,他们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他们不仅承担着全校师范生的教育学教学任务,同时每个教师还承担着不同门类的专业课教学。笔者曾经在一学期就承担过3门课程,共19节课的教学工作量,还有的老师出现过一学期承担5门课的教学。承担的门数越多,备课的任务就越繁重,教师每天都处于紧张地备课、上课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投入不足,忽视公共教育学教师队伍建设在地方师范院校,学校更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很少有资金投入到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建设中去。当教育改革出现新的动向时,公共教育学教师理应第一时间从官方获知信息,但现实却是要想获得这些信息,大部分是靠教师个人自觉去网上搜寻,或者是从别处道听途说得来只言片语。学校很少给一线的公共教育学教师提供外出培训与考察的机会。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教育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中小学进行实地体验与观察。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用传统的思想指导自己新时期的教学,用老方法讲着旧内容。教师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沉浸在自己的那片小小的天空。虽然现在实行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对接,但是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学校还是局限于学科教学法教师。
(二)教师缺乏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从理论上讲,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有很强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但长期以来,由于受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地方师范院校“科层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强调上层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把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完全寄托于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和命令,教师仅仅是命令的执行者”。科层管理的标准化导致教师只能完全执行上层的决策和命令。学校对教师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只能按部就班。标准作业扼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开发的积极性逐渐消弭。这种“训练出来的消极与惰性”逐渐让教师边缘化,时间久了,教师也就失去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另外,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念以及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误解也是导致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重要原因。基于传统的“课程就是教材”的理念,很多教师形成了“教材即课程资源的唯一内容”的观念,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止于教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变成了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课程实施变成了机械的技术性行为。一部分教师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专家的事,和重点师范大学的教师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很有限,就把知名教授主编的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过分依赖教材。还有的教师干脆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学生无思,学生资源被荒废
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但是,在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公共教育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无思倾向。笔者在每次开课之前都要对学生选择师范院校的原因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表示从未想过要当老师,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报考师范院校实乃无奈之举。《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因此,很多本身没有当教师意愿的学生学习教育学只是为了期末的一个成绩,为了能够拿到教师资格证。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期末考试考什么,而不是课堂上老师讲什么、怎么讲,他们能够获得什么。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的需要,而非未来的发展。对于他们来讲,思考已经成为次要的需求。教师提问,吾不言亦不思;教师成了“知识的公报者”,学生成了“在场的缺席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就开始上网百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的大脑变得更加懒惰。笔者曾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作业:自主选择你所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是80%的学生不加思索地从网上复制、粘贴后就交上去。学生不愿意思考,也不会思考。另外,传统的教育观念、长期对学生存在的忽视,也是造成学生无思倾向的重要原因。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占有者,要严格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课堂上无暇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成了知识接收的容器。这种长期的高压罐装式学习方式把学生训练成了不会思考也不能思考的学习机器。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低估,很少有人意识到学生的课程资源价值,甚至对学生资源持一种拒斥和漠视的态度,导致学生资源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制约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三、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解困之策
(一)学校要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1.加大对公共教育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整体提升教师质量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本身还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吸引优秀的高级人才充实公共教育学教师队伍,增强教育学教师队伍的软实力,减轻现有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提供专项经费,鼓励本校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扩大教师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学校还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环境与氛围,鼓励教师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开展研究与合作。教师之间成为合作者与促进者,在交流经验与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与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
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自主拓展教学时空从学校现有的教学时空资源来看,短时间内难以增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另辟蹊径,自主增加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空,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拓展教学时空的教师核算工作量。拓展教学时空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公共教育学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教育沙龙,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参加。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教室内与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在线交流,还可以建立QQ交流群、微信交流群等,让学生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学,探讨教育问题。学校要有相应的制度、政策,以保障、支持教师自主拓展教学时空。
3.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赋予教师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力课程评价方式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过程,同时也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实行的是期末全校统一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学生考核是否及格主要还是看期末考试成绩。这种只重数量和结果而忽视质量和过程的评价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记忆的精确程度,造成的结果是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不是学生学什么就考什么,“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后只留下卷面上的成绩,其余的知识又全部还给了老师。教师为了避免背上不讲教材的骂名,为了学生所谓的学业成绩,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结果与数量,最终变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者、知识的传声筒。因此,要解决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之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必须改变课程评价的方式,实施数量与质量并重、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增加教师实施课程评价的弹性空间,赋予教师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力,允许教师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其他更多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而不是把忠实于原有的课程内容、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认知性知识的传承任务作为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评价的标准。大学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它应有的学术性。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到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只有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赋予教师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力,才能激发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开发出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作用。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认为资源就是现成的和静态的,因此,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是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而淡化了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只看到显性的资源,却忽视了隐性的资源;过分强调条件性资源,却遮蔽了素材性资源。信息化社会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开放的意识,树立“为课堂教学所用,皆为资源”的课程资源观。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将会使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给现实的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资源可谓丰富,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兴趣、经验、问题、困惑,教师的智慧、经历、教学风格,家长的特长与成就,校内、校外活动及校园文化,还有每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其课程资源的价值。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说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反映。意识影响着人的行动。具有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会在不经意间敏锐地觉察到课程资源的存在并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利用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才会开发出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
(三)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现代课程资源观认为,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他们还是一个个亟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宝库。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为集体提供不同的信息,经过教师的挖掘可以转化为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另外,学生教育经历、生活体验、学习困惑与感受等也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当然,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教师的开发与培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获得,只有当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个体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才会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可待点燃的火把。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具有思维和判断能力、处于不断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鲜活生命。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基因与学好的愿望,教师就是要努力激活学生心中想学的意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摆脱原有的功利性学习。“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四)注重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对教育教学具有帮助作用的教学问题或教育事件。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课程的实施过程并非总是线性的,而是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尤指心理环境)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场域。“当教师面临具有流动性特征的课程情景时,总会在不断生成的课程中进行价值性选择。选择使人具有偶在性,教师个体也因此要承担教育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是因为判断的不可重复性。当我们把课程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强制性的负担时,我们就赋予了课程巨大的弹性空间,这一空间也就可以催生一系列精彩的‘细枝末节’并提供课程生成的机会。”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没有既定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过程的偶发事件,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等都可以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它具有即时性、偶在性、情境性、创造性以及不可预知性,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稍瞬即逝。因此,创生新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用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判断与选择能力,因为并不是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并加以判断和选择。在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只有注重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资源,公共教育学课程才会呈现出应有的活力,回归原有的意义。
师范教育将进入调整阶段。控制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将是师范教育的长期发展趋势。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师范生比重大,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不完善等,在调整过程中将面临严峻考验。只有加强师范生教师素质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因此,改革教育学课程教学,提高教育学教学效果,对教师培养、师范院校生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基础必修课,在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和态度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其应有地位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课时偏少,时间缺乏弹性,且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实见习等教育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必要的科学分工和协作,课程设置逻辑顺序颠倒,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教育学课程本身的知识技能部分和实践能力培养部分设置不合理,要么脱离,要么仅取其一[1]。
(二)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教学实践
现有公共教育学教材体系大多沿用前苏联教育学模式,内容单调、抽象、空泛,缺乏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这些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而覆盖面过宽,针对性不强,导致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给人以庞杂之感。而且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即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不能反映当代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成果。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
多数学校开设的教育学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几个班一起上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多运用讲授式教学法,课堂上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较少运用教学互动、讨论、科学研究、课堂辩论等方法,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的原因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学校方面
教育理论知识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专业特性。然而,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往往更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知识重视不够的现象。教育学课程一直被列在公共必修课程系列中,与体育、哲学等都被视为非专业课程。在“公共课程”的统称下,教育学与其他公共课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被掩盖,这也使师范院校的本质特色被淡化。这种“轻师范性、重学术性”的倾向在师范院校的转型过程中更加严重,导致学校在教育学课程建设中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科发展停滞不前,不仅降低了该课程在师范生心中的地位,削弱了师范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加之师生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消极态势日益增强[2](P73)。
(二)学生方面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有知识、高学历就能当教师”的观念,导致高师院校忽视教育类课程建设。许多师范生也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认知不足,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意识,缺乏学习教育学科的热情与紧迫感[2](P77)。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学教育是专业对口教育,专业课学好了自然会成为一名好教师,因而,轻视公共教育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导致自身教育类知识不足,就业能力差。
(三)教师方面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主要有教育学专业教师任教,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对其他系科的知识缺乏了解,教学时无法联系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到生疏、空洞;另一方面,对有关基础理论学科如哲学、文学等知之甚少,理论修养较差,理论思维层次不高,从而制约其对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导致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大部分公共教育学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基层工作经验。加上平时不善于吸收、积累基层的先进工作经验,导致他们授课时无法举出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无法结合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最终给学生留下“泛泛而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印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认识
我国教师职业专门化进程缓慢,是影响包括公共教育学在内的高师整个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深层原因[3]。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高师学生对教育学科的看法,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人们认识到教师职业专门化的重要性,切实推行教职专门化。例如,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建立统一课程标准,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实行教师教育课程证书制度,力戒形式主义,严格要求;建立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教育课程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教育科学证书,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之一。其次,师范院校应将以公共教育学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师范教育发展相联系,同时,将各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证书获得率作为衡量师范院校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此推动师范院校包括公共教育学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发展。
(二)加强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薄弱是导致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为改变教育学教材杂、乱、旧的状况,可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委员会,集中优秀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学第一线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编写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权威版本的教育学教材供各师范院校选择。各版本的教材应综合相关教育学科精华,充分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结构和层次合理性,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或实验成果,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考虑公共课的特点,教材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及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4]。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其现实意义上都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5]。教师素质不高是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应组织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师范院校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具有丰富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精通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担任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对缺乏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补课措施,提供条件安排他们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体验教学。同时,设法扭转对待专业课和公共课厚此薄彼的倾向。每个教师既要上专业课,也要承担一定量的公共教育学教学任务,将待遇、职称评定和职务晋级与公共课教学挂钩,并定期评估其教学效果。通过完善制度使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才智,变消极应付为积极进取,不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努力探索师范学生教育学教学的新方法,开创教育学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
(四)加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只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知识理解、运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行讲、练、用结合的方法。
1.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要求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因此,专题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发展思维,锻炼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5]。
2.采用问题教学法,注重课堂讨论
问题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实际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改实践。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以质疑的批判精神探究问题,审视教材内容和改革实践,可以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
3.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需要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观看、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小学教学中,教育管理是保证小学教学有序进行的关键。基于小学教育管理实际,提高教育管理实效性对小学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因此,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不仅要时刻向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教师来说,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学生走属于自己的道理。总之,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及其他必备的优秀品质,有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小学生教育管理主要问题
“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但是,当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没有弃掉以往的形式性管理、统一学习指导等教育方式,不重视学生个性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一味注重知识的强制灌输,不注重学生能否接受,更加不注重寻找适合小学生学习发展的模式等等。教师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不能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方案
1.改善教育者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要求教师要不断在之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身体上和心理上发展的方式,注重小学生思想的变化,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制定适应每个学生自身的教学计划,从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够正常发展的力度。学校也应结合时代发展现状,及时调整管理机制,定期邀请思想先进人物到学校对教师进行提升教育,使教师及时看到自身不足,汲取经验知识。
2.从小学生自身出发,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教育应该从小学生的本身出发,首先要做的是培养他们在处理事情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升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防止一味模仿其他同学,缺乏自己的主见,盲目追随的现象的出现。然后也要尊重学生本身的特征和特点的形成,由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并激励学生增加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学习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3.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学生的习性、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都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性由此表现,小学生也是一样。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小学生因材施教,并在教育教学中渐渐改善、逐步完成对小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同时,增加施展个性、创新思维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互相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并以正确的思想行为对他们作出引导,促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此外,通过加设思想道德课和社会实践课,培养他们自主学习锻炼等方面的能力。
4.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创造和谐环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的提升,使家长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从而放弃了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发育不完善,心灵遭到创伤,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家长这方面对孩子的欠缺就由学校这个集体来填补,所以学校应该注重传播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小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各方面发展没有进入到理想的状态,而这种时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正确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事物时产生积极作用,进而增加其对生活和学习激情。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列车轨道上,可以说教育成果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其中小学教育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贡献。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严重,多做表面功夫,为了展现教育管理成绩,组织大量“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教育管理形式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过于形式化。另外,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很多学校都存在问题,很多制度不能与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一些制度为了管理方便,某种程度上不仅增加了师生负担,更影响了教学质量,得不偿失。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思路
1.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开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育管理者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实现管理者的自我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现代思想,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应深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精神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保障教育管理有效性。
2.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管理效果差,缺乏执行,无法发挥教育管理职能,这和教育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教育管理体系应明确职责分工、保障管理秩序,实现提高教育管理的高效。管理体系建立中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制订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跟踪、反馈、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育管理内容的制订应详细,细化到教师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的制订要符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具体情况变化,随之调整,重新修订,避免制度的滞后。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更能够起到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个人修养,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关键。4.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如今,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和家长都心系教育。因此,学校可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让家长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学校与家长对教育管理的重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目前,日本、美国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管理机制,如日本的PTI协会,在家长的监督下,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提高中小教育质量为目标,科学合理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的共同发展。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1农村小学教师短缺,管理及交流匮乏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师年龄大,新生代教师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不能局限于教师数量的评价,应该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及思想观念进行综合的评价,比如音乐、美术、体育及英语等课程的老师数量缺少的时候,通常是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不仅教了语文,同时还要教授数学或是美术等。并且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讲,很多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1.2传统枯燥的授课方法,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在授课时依然沿用着粉笔和课本的授课方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二是知识掌握问题。音乐及体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几乎没有改进,这类科目具有才能的教师数量较少,学生在音乐、体育科目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局限,导致一些具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得不到好的培养,不能在此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1.3农村小学教育的硬件设施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如今我国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农村人口也不断的迁移,致使很多农村小学倒闭,仅存的农村小学也是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年级出现了没有学生的情况。在农村设置这样的小学,不但不科学,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浪费,也致使师资力量不能更好的整合。这种情况下,很多地区设立了中心学校,将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了整合。但是在设立中心学校的同时,交通设施、住宿设施及心理辅导未能达到标准,致使很多新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农村小学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管理中使用情感教学模式
2.1打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
打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成为小学情感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情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授课内容设计出可以完成授课任务的情感教学情境,利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一个富有人性化、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开展小学情感教育时,情境作为基础及前提,教师要依据授课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情境的布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深入及渗透,最终培养学生建立自身独有的审美观。
2.2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授课方式
在小学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大纲,结合实际的授课内容,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情感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是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过程,教师熟练、科学的使用情感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同教师产生共鸣,同时又能够建立起师生和谐交流的情感平台,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性格及家庭状况进行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如若回答错误了,教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及表扬,引导其建立自信心,激发其与别人沟通的勇气。学生首先要在思想及情感上有一个良好的转变,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师生紧密配合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学习知识,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2.3教师要建立和家长之间的良好情感沟通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行为都有极大的影响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情感来教导学生。比如,教师教育学生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多和父母谈心,讲讲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请求父母的理解及帮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成为了教师课堂运用情感教学的有效延伸。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学会了尊重和理解,还使得家长更加注重同孩子交流的方法,进而在学校及家庭两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要的教育及引导,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无数的实践说明了,小学教育中运用情境教育科研大大提升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及智力水平,帮助学生掌握与家长及教师的沟通方法,学会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的进行思考、分析,可以快速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有效的运用情感教学,顺应了教学的规律,也有效的结合了学生的自身特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授课质量及效率的高效方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安全是第一生产力 有安才有全。小学生安全意识低,安全知识少,人数又较多,如何才能搞好小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安全工作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安全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学生是在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卫能力缺乏,为了更大可能地规避安全风险,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演练。下面我们通过三个角度来分享一下如何落实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1.安全专训
安全防卫也是一门专业课,为了帮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安全风险的把控和应对能力,我们首先就要开设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活动实践,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排查和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和技能。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可以让已经接受安全培训的教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专门抽时间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活动。安全专训时,我们要多发放相关材料,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学校安全防卫发展的信息和动态,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认知和实践方案。比如,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影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学校火灾、踩踏等事故报道,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慑,引起他们从心理上对安全知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我们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一些安全法规及防卫方式(诸如防火、灭火、火中逃生)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卫操作要领。
2.学科渗透
小学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专门的安全专训以外,我们还要让各位任课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适时渗透安全教育。由于农村环境多柴草、水坑,道路车辆行驶也往往没有约束,对于这些安全隐患,语文教师和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火无情,让学生养成不乱玩火、不乱玩水,不在大街上乱跑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设置,让安全教育常态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起对安全隐患的警惕,才能让他们全面掌握安全防卫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课外活动
小学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初期,剧烈和不当的活动容易出现意外,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来渗透安全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知识交流的课外活动平台,让大家搜集和整理材料,举办一期以“安全防范”为主题的演讲会、剪报、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由公安消防人员参加的安全专题讲座和火灾自救演练活动。此外,每学期我们还要召开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和严密的安全教育体系。
二、结语
概括地讲,为了打破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缺失的消极现状,我们必须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然后结合实际学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渗透与指导。只有激发广大师生安全防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驱动他们深入学习安全防卫知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规避安全意外。
一、美国红十字会安全教育课程
美国红十字会主持设计的安全教育课程主要关注幼儿园至八年级学生的安全,以增长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为主要目标。红十字会的系列安全教育课程灵活多样,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目前主要有四种课程,近200个课程活动可供选择。第一种:“小小熊”个人卫生课程。是专门为3~8岁的孩子设计,强调个人卫生,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网络游戏、卫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的卫生教育课程。以吉祥物小小熊为主角告诉孩子们不分享个人用品如牙刷、梳子的重要性,不用手抠嘴、鼻子、眼睛,打喷嚏和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嘴巴,洗手的重要性、怎样洗手等。为了吸引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还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创立了洗手俱乐部,并建设了内容丰富有趣的网站,促使孩子养成卫生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第二种:青少年急救护理课程计划。这个课程专为8~10岁的儿童设计,主要内容是紧急事件应急训练,如面临突发事件、生命受到威胁等情况下应拨打911报警电话,需要向警察提供哪些有用的信息等。这个计划是保护青少年安全的实用培训,它告诉青少年在遭遇危急情况时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深受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第三种:灾难演习课程计划。灾难演习课程特别为幼儿园至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至八年级的在校生而设计,致力于教给孩子及其家人重要的灾难知识和安全预防,在灾难发生时做出正确反应,灾后重建等知识和提高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灾难演习课程符合国家教育标准,而且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校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将之吸纳融入到日常教学和主题活动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和科学等。为了使课程易于推广,红十字会制订了标准化的课程计划,每个主题、每堂课都有丰富的资料(可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免费下载),这些资料包括课程目的、课程长度、对教师的要求、所需材料(文本材料和音像材料、网站)等。第四种:鲸鱼朗费罗的故事(水上安全教育课程)。目的是教给学生在水边、水中的安全知识,通过提高参与者在水边、水中的安全行为来促进水上安全,减少溺亡。
二、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关注危险”课程
1998年,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联合美国儿科协会、美国红十字会等众多专业技术组织和各领域权威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推出“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是第一个专门为课堂授课设计的综合性防灾课程,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课程按照同一个模式和程序来实施,非常有利于推广。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得到了美国启蒙计划的资助,从2000年开始在全美纵向推广,并成立“关注危险优胜者管理团队”,以支持课程在各地市的实践,短短十年时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效。“关注危险”课程主要针对威胁少年儿童的主要事故,如交通工具安全、远离火灾和烫伤、窒息防范、中毒防范、高处跌落防范、武器伤害防范、自行车和行走安全、溺水防范等八大领域;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课程分为幼儿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年级等五个教学阶段;为使课程易于推广,并为教师提供包含课堂教学背景资料的课堂卡片,在每张卡片背后都有详细的课程计划、行动目标;为增强课堂活力,还有详细的步骤,比如撰写日志,在学习过程中向家人、社区成员提供咨询建议等的课程资源包。“关注危险”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在玩游戏、看录像、学唱歌、绘画、开办安全集市、创办报纸、表演小喜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授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轻松,同时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程的成功复制,要重视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我国现有中小学6万多所,在校生3亿人。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青少年正经由幼稚、纯真逐渐向成熟、稳重发展,心智较为简单,自我保护能力差,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伤害。所以加强中小学校的安全教育,减少伤害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密切关注的紧迫任务。安全事故是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所以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我国的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教育,目的是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安全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尽管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可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引介美国先进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理念上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是要充分调动社会专业组织参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影响力来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对安全教育的关注,提高安全教育的专业性。我国现在安全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在于就“教育论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第二,提高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威胁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伤亡事故防范为主要内容,比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内容还应体现地方特色,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重点就应有所区别。并充分吸收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智慧与经验。
第三,将安全教育和演习有机结合。通过真实事件模拟,亲身体会,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管理创新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教育管理创新来说,最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内地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当前情况做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并且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长足进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非民族类高校学习。目前,内地综合类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2%,而在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体制还尚未健全,导致各类问题不断出现,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内地综合类高校亟待考虑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站在高校一线学生工作人员的角度上,阐述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1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普遍紧张的师生关系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缺失。当前,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发生,将不良影响投射进高校中,部分影响了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同学间的以及师生间的和睦关系。在进校初期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教师就个人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交流交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大量少数民族学生事务性工作内容的影响,多数师生关系转冷,造成只有极少的少数民族学生愿意与辅导员交流真实思想的局面。第二,各级领导的过度“关心”引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反弹。近年来内地高校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重视,在面对具有“个体性强、隐秘性高、影响力大”等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时,校院各级领导教师高度紧张,经常性的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尝试在交流交谈中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众多领导教师的高频关注下,在面对经常性的情况统计表格与定向调查问卷中,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较重的被关注“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可能将进一步破坏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学生间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当前高校多数领导教师与辅导员均缺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技巧。在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内容时,众多一线学生工作人员都对我国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的严重匮乏。内地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带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希望能在学校中得到认可与尊重。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学生工人员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多是“激情”交流,即忽视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前期”准备,这种建立在无准备、无技巧基础上的思想交流工作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而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
2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困难的对策
第一,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未来的少数民学生工作中应更加重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在校、院两级中设立一个或数个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任点”,将少量的专职或兼职少数民族辅导教师打造成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任点”或“信任人”。依托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辅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打破院系间隔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实际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向“信任点”常走动、常汇报、常谈心。“信任点”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确实的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并及时向相关单位负责人通报相关情况。第二,对辅导员及相关领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少数民族问题培训。提高学生工作人员处理民族事务工作的能力,注重积累处理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汉族老师由于缺乏对民族知识的了解而造成的误会或激烈矛盾。院系之间交流成功工作经验,重点交流学习学生信息员的选拔、少数民族生谈话技巧等重要方面。第三,重视使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广大学生的生活圈中。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并拥有丰富的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经验的学生干部,借助日常学生活动发掘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好、特长,丰富其课外生活。将少数民族学生置于优秀学生干部的帮助与关注下,能显著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第四,在校园内向少数民族学生设置专门的勤工俭学岗位。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困难问题,近年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一直存在零散兼职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与其经常担忧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外兼职期间出现突发问题,不如研究在校园内部专门向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监管”下的特殊勤工岗位。设置特殊勤工俭学岗位不仅能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困难,更是将少数民族学生放置在学校统一的学生管理视线下,将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3结语
从现有情况来看,内地综合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将长期存在着:“敏感性高,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困难度大”等特点,需要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来共同探索和研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内容的研究也体现出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具体实施中,各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的情况,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方面提供一个内松外紧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少数民人才。坚持这种做法,也将为稳定民族团结提供人才保障。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内容
1.1从宏观角度来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常是指,在依据相关的规定与原则的基础上,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机构以及管理权限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划分与调整。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促使各高职院校形成一个全新的且能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同时还能促使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明确,且包其能够并向着协调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全面的发挥三者之间的性能与作用,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的推动力。
1.2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其所遵循的主要创新目标是,全面建立起能够更加适应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建立起高职院校科学且灵活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就要求其必须全面提高学校内部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管理机构,并进一步明确学校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能够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提高,并努力完善后勤服务水平等。例如我市某高职院校,专业的管理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导致出现了专业重复的现象,专业名称各不相同,但是教学内容没有过大的差异,该校虽然有大量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却大致相同,即使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就是学校领导对内部管理不协调造成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学校自然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策略分析
2.1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
由于国家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受到限制。所以说,要想更加全面而又具体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就要求其必须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国家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来促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5]。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能够更加全面的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2.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现阶段,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全面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3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3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用于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其内部管理质量合理提升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往往还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先进的改革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从而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更好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飞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需求和民航强国战略实施情况,国务院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了促进民航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加快了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这些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施给以飞行教学训练为主业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困难。
(一)快速增长的飞行员需求与培训容量增长缓慢的矛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民航第二大国,并且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根据2012年民航局和全球两大主要飞机生产企业——波音、空客的预测以及我国对机队规模扩充的速度和飞行机组与飞机的人机比例估算,未来20年里,中国大约需要新增3500架商业运输类飞机,同时,考虑到快速发展的通航飞行需要,我国每年需新增飞行员约4000人。目前,从全国已有的20余家各类级别的飞行员培训机构来看,只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能够完成私照、商照、仪表等级、高性能飞机训练的全过程,并能保证学员毕业后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同时提供完备的航线及ICAO英语(PEPEC)考试平台,其余的都只能完成部分训练。根据2013年的数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当年招收的飞行学生,包括“大改驾(指普通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改学飞机驾驶)”在内,约2400人,而其他所有培训机构共计招收学生1000余人,扣除每年因执照考试、身体、技术和心理等因素停飞的约18%学员,共计620余人,当年飞行学生的缺口就达1200人。对飞行员的培养受飞机数量、教师、校舍设施、空域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经验积累与理论不断丰富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近几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虽然采取多种飞行学员培养模式,训练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从每年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400余人,但每年增加的训练容量仍然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每年都要选送300余人到国外接受飞行训练。
(二)日益提高的学业标准与飞行学员招收入口标准、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
飞行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与普通专业的学生截然不同。随着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中国民航局对从事商业飞行的飞行员执业标准、英语应用水平和持证标准要求的提高,飞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面临私、商、仪执照(指飞行员在理论学习阶段要通过的私用飞机执照、商用飞机执照和仪表等级执照)关;13小时筛选关(指飞行学员在飞行实践训练阶段,在初级教练机飞行到13小时时面临的淘汰性选拔);航线(ATPL)执照考试关;ICAO英语(ICAO英语等级考试,是ICAO针对民航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水平的测试)关等,有的航空公司还要求取得CET4级以上的英语等级证书。然而,由于飞行专业对招收学生的身体、政治背景都有严格要求,这就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招收的飞行专业学生标准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
(三)较高的行业综合素质要求与较低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飞行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行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强健的身心,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一切围着高考转,以高考升学为唯一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模式,使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基础薄弱、孤掌难鸣的尴尬,要使学生认可当前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自觉朝着应有的价值方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四)飞行学生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实施的阶段性和人员的高流动性与学生教育管理连续性、一致性的矛盾学生的教育管理要达到既定目标,使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保证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严防“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但是,由于飞行学生培养方式特殊,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穿插多次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而且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实施地点有所变化,有的甚至是在国外接受飞行训练,这就给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如何做好新时期飞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不断创新、丰富
其新时期的内涵对飞行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是由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和飞行员核心素质决定的。准军事化管理是保证飞行员听党指挥,培养其遵章守纪意识,树立优良作风的重要手段,是被社会、民航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广泛认可、褒扬的管理措施,在长期的飞行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飞行学生的管理上必须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及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健康的通道,民航业也进入了努力实现“民航强国梦”的关键时期。飞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和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飞行学生政治合格、道德情操高尚、思想积极健康、爱岗敬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飞行学生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育的空洞、干瘪。首先,要在做好学生二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多走访革命老区、爱国教育基地、民航生产管理的前沿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与民航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领悟当前成就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产生崇敬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之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其次,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见面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专业特点、培养流程及特殊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坚持实施新生教育的“六个一”工程,即进行一系列的入学专题教育、进行一次军训、一次学唱校歌活动、一次参观校史陈列馆、举行一次入校宣誓活动、写一篇入校教育心得;在新生入校第一年里,利用寒暑假开展“我爱读书”活动,让学生阅读学校指定的优秀专业书籍和学生自选优秀书籍并撰写读后感;寒暑假期间坚持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将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好,做了好人好事、受过表彰的学生的情况和平时表现差,学习差、有挂科现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信中如实反馈给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进步。再次,利用好飞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周讲评制度,结合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时政,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等几大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多到学生中间去,多与学生聊天谈心,善于从日常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三)继续深度发掘和弘扬学校悠久的飞行文化
和安全文化,做到以文化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思想融入学生骨髓和行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6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坚持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特定活动等多种有形的平台,宣传“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宣传“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宣传“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的安全理念,又以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学习《学生手册》《民航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飞行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使用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适时组织学生观看飞行事故调查案例,同时,可以在特殊时点,使用宣传橱窗进行安全主题宣传。
(四)优化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培养、任用
飞行专业比较特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多次穿插进行的,先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再进行一年的飞行实践训练,接着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又是3个月的飞行实践训练,最后3个月回归理论学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进三出”模式,这样就给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带来了挑战,所以必须优化相关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团学组织新老生成员比例要合理、岗位分布要均匀,学生骨干的使用要不分阶段,不管所处地点,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骨干培训和使用中的人力、物质资源浪费,还能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五)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完善学生法制教育平台
强健的身心与遵纪守法意识不仅是一名合格飞行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还是一个人能健康持久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要结合当代飞行学生的特点,健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充分利用学管干部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双层干预,采取一般开导和专业咨询、疏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管干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情绪宣泄室,让精神紧张、压力大的学生适时进行情绪宣泄,避免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失控行为。在已有的“庭审进校园活动”平台基础上,建立学生法制讲堂,扩大受教育面,邀请本地法院或公安局的法律专家结合本地治安实际与学校背景对学生进行法制普及教育。
(六)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学管干部队伍结构层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管干部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管干部每天与飞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师德师风的好坏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尊重,严管善教,关爱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逐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学管干部队伍;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管干部在岗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学管干部与退伍军人学管干部比例,形成高低搭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格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管干部激励及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搞好传、帮、带,以老人带新人,切实发挥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九字经”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达不到平衡状态,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好高骛远,一意孤行,在就业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体现,以及个人的思想,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当面对就业本质与现实需要出现严重不符时,学生们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是对所修习的专业从最初的满腔热血都后来的随波逐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出现很多投机行为,甚至有些学生触犯了法律法规。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
1.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老师们,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在被管理者背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控,而是营造好的管理氛围,致使被管理者能够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分工,一些管理者仅限于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解决问题,这就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无法形成默契度,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对于教育主体的学生,老师应该采取互动式交流沟通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要与学生一样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者。由于高等教育一般采用全日制教学,学生们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校园里进行相应的活动,但是经过研究调查,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以及宿舍委员会的老师的主人翁意识淡薄,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从而得不到学生们的信赖,管理者无法改变自身的观念,表现出的是一位训导者而不是很好的服务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教育管理方面达不到共识,也就不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3.教育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有待加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连贯性不强,形式过于单一,成“趋炎附势”的状态,大量的学生在课后调查表上都会有很多的抱怨,并且对于形式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并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管理者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在实际教育管理中,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课题也因人而异地被省略掉。管理者缺乏责任心,在工作中“趋炎附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切身问题,不能很好地营造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
1.针对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观念新潮、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前提下很难管控的实际问题,我们对此提出了新的举措。首先要健全90后的人格魅力,其主要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对人对己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要求我们90后大学生建立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日常新闻以及网络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以及个人感情方面选择轻生,我们在惋惜这年轻生命的同时,也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父母亲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对于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不但没有起到积极影响还会对当事人所在的学校声誉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一定要秉承优良作风,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校园这一独特的环境中,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方面都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把学生们存在的安全隐患摆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只有学生们安全,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学生生活正常进行。
2.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人文关怀
在社会大环境的驱动下,校园文化也经受着冲击,这种新浪潮的激荡好似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创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对教育管理有影响的弊端。在营造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们的人文关怀,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正确导向作用的同时,创造德育双促的局面。使得学生与学校形成一种默契的发展节拍,在新的教育管理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务必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以德育人,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带着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对于决定学生一生的重要决策应该从学生本身考虑,例如:“就业指导”老师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在我们教师的热情服务以及亲情奉献中使得广大学生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的使命。90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铺垫好成长轨迹,协助学生顺利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同时,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解除学生们的心理压力,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跟踪,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辅助其成长成才。
3.营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氛围,实行新的管理机制
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教育弊端,亟待解决,在课堂上,教育管理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生活中扮演的就是亲人、朋友的角色,师生间树立正确健康的关系,在课堂上秉承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同时,对于学生老师间实行双向评分机制,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相互评价,本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态度进行评分,在评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者与学生间的公开程度,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在公布评价结果的同时允许双向质询,将透明度实现最大化,建立专项纪检工作监察机构,从而确保此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稳定开展。我们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善、正规化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确保“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在高等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中,要确实保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建立开放式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存在的相应安全隐患,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规范各个主体的同时确保相互间的平等与制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管理与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永恒不变的教育课题,随着时代大潮的不断激荡,广大处于政工教育的工作者,要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学生营造健康有序的成长氛围。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更能影响到学校是否得以正常运行。建立一支作风过得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此项工作,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关系,使得学生自主遵守学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师自觉完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相互学习中共同促进彼此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应该虚心学习,切实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